泉州伊斯蘭教清淨寺

歷史文化名城泉州,古稱“刺桐”城,位於福建東南海濱。中世紀時海外交通發達,對外貿易繁盛,是“東方第一大港”、“海上絲綢之路”的起點,也是伊斯蘭教最早由海上東來我國傳播發展的起源地之一。早在唐初武德(公元618-626)年間,穆罕默德聖人的門徒三賢沙謁儲、四賢我高仕就乘商舶來泉州傳教,卒葬東郊靈山。

清淨寺,又名麒麟寺,阿拉伯名叫“艾蘇哈卜大寺”,即聖友寺,是由阿拉伯穆斯林創建於伊歷400年,即西元1009(北宋大中祥符二年)。伊歷700年,即西元1310(元至大三年),僑居泉州的波斯(伊朗)穆斯林艾哈默德•本•穆罕默德•賈德西出資重修。此寺造型精美、形武奇特、結構別致、雄偉壯觀,是我國現存最早、獨具典型古阿拉伯伊斯蘭建築風格、國內罕見的石結構清真古寺,被列入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“中國十大名寺”。

清淨寺主要建築有由四大尖拱門構成內中外三層,雕琢砌飾象徵贊頌真主尊美之名的九十九個大小尖拱的門樓,門樓上築建狀如城垛的望月台,四角聳立四座體式俊美挺拔的阿拉伯尖塔,台後建一伊斯蘭特色的圓穹頂望月亭。穿過門樓西級而上為氣勢巍峨,覆蓋巨大拱形圓頂的奉天壇(禮拜大殿),東有高聳雲天的宣禮塔,西北有古色古香的明善堂、洗心亭(淨身沐浴)和小西天(講經堂)等。東級上立有兩個巨大的元至正和明萬歷修寺石碑,北牆上鑲有明永樂五年(1407)保護伊斯蘭教的《敕諭》。

這座千年古寺是中國人民與阿拉伯人民友好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証。因長期受風雨侵蝕,一些建築惜已塌毀。建國後曾多次維修、逐步恢復,面貌煥然一新,慕名而來參觀遊覽的國內外賓客絡繹不絕。改革開放中,為中外友好發揮了橋梁作用。